農業部出臺的《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管理辦法》于8月1日起施行,這是一部旨在為幫助解決包括茶樹在內的農作物防病治蟲難題,提高防治效果,減少農藥污染而制定的一項重要法規。茶產業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,是符合現代茶產業發展方向、適應病蟲發生規律變化、提升茶產區植保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徑,是保障茶產業生產安全、茶產品質量安全和茶產業生態安全的重要措施,必須高度重視,全力推進。
專業組織統防統治
該《辦法》第十三條明確規定:“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應當采用農業、物理、生物、化學等綜合措施開展病蟲害防治服務,按照農藥安全使用的有關規定科學使用農藥。”這項規定要求各茶產區,發展專業化組織對個體茶園進行統防統治。通過加強信息服務、技術培訓、規范管理等措施,發展一批穩定的高素質專業化服務組織,引導茶農們科學防控、規范生產,使之成為能為政府分憂、為茶農解難的病蟲防災主力軍。
目前,已有一些茶區做到了統一防控。7月初,浙江省磐安縣萬蒼鄉秧田坑村組織防治隊,統一采購農藥,統一時間,統一安全間隔期,對該村320畝連片茶園開展茶樹害蟲統防統治。這樣,一來有專業人士合理選藥、安全用藥,避免一些農戶盲目用藥,也避免了因不同農戶不同時間施藥造成的茶樹害蟲遷移現象。二來降低了成本,統一采買,省時省錢省力。第三,村里統一買農藥也更好地加強了監管,嚴格控制農藥安全間隔期。
茶葉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符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,是解決一家一戶茶農防病治蟲難、提高防治效果、減少農藥污染的有效途徑。尤其是夏天,氣溫高,天氣悶熱,茶園易生病蟲害,做好統防統治,十分必要。從源頭杜絕農藥污染,嚴把茶葉第一道質量關,讓消費者喝上放心茶,是產茶區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茶產區以綠色防控為主
《辦法》要求蔬菜、水果、茶葉產區要突出以綠色防控為主的統防統治。今年農業部在陽光工程項目中專門安排了培訓計劃,各地要在生物防治、物理防治、安全用藥等方面加大培訓力度。
安徽省霍山縣植保站在諸佛庵鎮獅山村舉辦茶農田間學校,組織各地茶農學習綠色防控技術,植保人員現場進行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技術培訓,以直觀淺顯易懂的方式講解了誘蟲黃板、信息素誘捕器、太陽能殺蟲燈技術應用。
浙江省松陽縣已建成面積約2.2萬畝的“黃綠板”茶葉基地。松陽縣茶葉多年來受黑刺粉虱和小綠葉蟬危害嚴重,這些“黃綠板”學名是昆蟲信息素誘捕器,其主要原理是通過將誘集劑和色彩相結合做到綠色防控。一般情況下,在蟲害發生高峰前幾天,每畝茶園只需扦插信息素誘捕器15至20片,就能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。這樣的誘捕器每片成本兩元,不僅茶葉的品質有了保障,生產成本每畝降低100元左右。
“漳平水仙茶”是聞名海內外的福建名茶。長期以來,為防治紅蜘蛛、銹壁虱等害蟲大多采用噴灑化學農藥,帶來農藥殘留,影響茶葉安全。福建農科院研究發明了“捕食螨生防控技術”不用農藥就可防除農林害螨。以螨治螨可殺滅80%以上茶樹害螨,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50%-80%,提高茶葉品質7%-15%,防治費用僅為化學防治的30%,這項技術已經在漳平南洋鄉北寮村1000畝茶園示范推廣,生產無公害的綠色有機茶。
品牌茶源自綠色生態茶園
品牌茶葉通常來自綠色生態茶園,企業從生產環節就開始嚴格把控,從源頭保證產品質量。比如八馬茶業的國家級茶園,主產區在安溪的3萬畝,以及分布在福建各地的5萬畝,海拔多在500米-900米之間,山巒重疊、雨量充沛、氣候溫和適宜茶葉生長,生態茶園主要是利用植物的多樣性和生物的多樣性,加上專家團隊運用生物、物理、化學多種辦法結合科學防控病蟲害。八馬茶業副總經理林榮溪表示:花大力氣建設生態茶園,短期的維護費用的確高于傳統茶園,但是從長遠角度來看,害蟲少、產量高、質量好,對企業有百利而無一害。
更香有機茶生長在浙江武義,茶園有6萬畝,運用燈光誘殺、茶園鋪草以及培養茶園害蟲的天敵(如蜘蛛、蜂)等方法來控制害蟲。基地所有生物肥料及生物農藥統一由公司配送。 公司副總經理張曉芳告訴記者:這樣大型的生態有機茶園是需要強大的管理團隊的,每年在有機肥的使用、灌溉處理、防凍處理、等級認證和茶農培訓等方面都需一筆不小的開銷。
隨著茶產業的轉型升級和人們的食品安全意識提高,各種相應規定和辦法得到行業管理部門的及時推出,企業面臨的任務是如何讓政策落到實處。要讓茶葉真正做到綠色,讓百姓喝上放心茶,茶葉質量的源頭把控,法規、監管、引導、扶持缺一不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