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今年第二屆中國國際茶博會上,無論是參展的茶商、茶人,還是參觀的市民,都多了不少年輕的臉龐、時尚的元素,茶產業的年輕化正成為一股潮流。
在茶咖專區,看到眼前的包裝和視頻,許多人都會慢下腳步,駐足詢問,這其中,年輕人占了絕大部分。記者看到,相比其他產品,這些口感獨特的小產區特色茶,更注重與消費者的溝通,經過創意包裝、微信傳播后,也變得更加精致化和時尚化,無一例外,都受到了年輕人的歡迎和追捧。其中一款茶來自于杭州近郊的胡家嶺,這里四面環山,世代以種茶為生,然而由于效益低下,最后只剩下13戶茶農堅守。改變其命運的是,一幫玩音樂、搞設計的年輕人。
“中國有著1000多種不同茶葉,但在歷史變遷中,它們所特有工藝和文脈正慢慢消失。而消費多元化、個性化時代的到來,又為小產區茶葉創造了重生的機會。”酷愛音樂的“85后”蔣憑軒,決定搞一次試驗,讓像他一樣的年輕人,也能喜歡上中國茶。
2014年,“初印茶社”宣告成立,就從“尋根龍井”出發,尋找中國茶最初的印記。收集老照片,譜曲寫歌,開啟公眾號,茶社還專門拍攝了一部微電影,記錄下兩年來在胡家嶺的所有經歷。沒想到在微信大熱,胡家嶺的茶葉被搶購一空。此后,茶社又相繼前往云南等地,推出了古樹普洱、封壇茶、紫鵑紅茶等。
幾年里,團隊所拍最多的,也就是茶葉視頻。在蔣憑軒看來,年輕人并不反對茶,反而也渴望接近茶,只不過,缺少一個通道和平臺。“我的初心就是將具有相同價值觀、文化調性的年輕人集聚在一起,讓他們與茶對話,并且熱愛、傳播茶文化。”
同樣懷有這個夢想的,還有“70后”盧建紅。這位機械設計出身的“老男孩”,當過外企高管,也曾獨立創業,此次亮相茶博會,帶來的是他自主研發和制造的自動茶泡系統。盡管偏居展區一隅,可人氣頗為火爆,還引來不少媒體關注。
通過茶博會的亮相,還未正式投產,不少合作、購買的意向,就向著盧建紅的“約小茶”飄來。不過,盧建紅并不著急復制,接下來,他準備繼續研究和完善,擇機推廣這種新潮、趣味的飲茶方式。
記者了解到,今年的茶博會上,像初印茶社、約小茶的新派“茶事”有不少,就連不少老牌茶葉也開始放下昔日架子:像湖北恩施州的茶葉展區推出了現磨抹茶粉,讓參觀者現場品嘗;像浙茶集團與京東達成戰略合作,線上同步推出為期3天的“獅峰”大牌閃購日活動;像西湖茶廠帶來了“黑科技”,將智能云貨架搬至現場。